Friday, November 02, 2007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他排行第五,是家中老幺。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家为生计所累,所有孩子自幼便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但非常难得的是,尽管一贫如洗,但所有孩子都学会了读书习字,并念完了小学。
未来的作家在孩提时代便体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和极高的禀赋,他非常痴迷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期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积极参加了地下革命。

192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利沃夫战役中受了重伤。伤愈后,他在基辅铁路工地工作。在此期间,他得了伤寒。此外,他还感染了骨结核,病情迅速恶化。

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瘫痪,卧病在床。他的双目开始失明。正是在这一人生的艰难时刻,他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最初创作了小说的前几章节,但手稿却在邮寄过程中不慎遗失。自那时起,作家便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创作。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是个奇迹:尽管饱受病痛折磨,但他10年来从未向死神低头。在体能严重哀竭的情况下,他执意要将这部描写自己这代人命运的小说留传后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是本自传体小说,从中可以读到有关作者生活的大量真实片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他誊写一页页书稿。1931年10月,小说的第一部封笔,并于1932年付梓。第二部于1933年5月杀青,1934年出版。

奥斯特洛夫斯基刚刚开始小说创作时,并未配备助手。他的妻子赖莎·波尔菲里叶夫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尽管疼痛难忍、躯体几乎不能动弹,但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借助刻字板,独立完成了小说的开篇。1931年初,他的母亲与妹妹前往莫斯科与他团聚,他才改为口述著书。每天,他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见的困难。他不仅需要记住作品的总体脉络,将构思形象化、细节化,还不能遗忘所写的句子及所用的词语。他通常在深夜里文思泉涌,成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文字喷薄而出,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他只能整宿不眠,反复吟咏脑海中的珍贵片段。小说中的每个句子都经过了他的精心锤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早在1934年,该书就被翻译成乌克兰语、波兰语、摩尔多瓦语和楚瓦什语。读者的来信如雪片般纷至沓来。

一些文学评论家,尤其是现今的评论家,一直置疑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的艺术价值。争鸣当然是允许的。但不容置疑的是,这部作品曾帮助世界不少国家的众多读者度过了乍看上去似乎无法逾越的难关,它令众多濒于绝望的人获得了重生。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才是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奥斯特洛夫斯基与病魔搏斗所体现出的勇敢精神,已成为全人类顽强抗争的宝贵榜样。

[http://news.xinhuanet.com/2006russia/2006-02/06/content_4142786.htm]

2 comments:

A sai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部, 第三章:
......
保尔不知不觉走到松林跟前,在岔路口停住了。右边是阴森森的老监狱,有一道高
高的尖头木栅栏,把它和松林隔开。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是在这里,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被绞死了。保尔在原来设置
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向陡坡,顺坡下去,到了埋葬烈士的墓地。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在坟墓周围摆上了用云杉枝编的花圈,像给这块小小的墓地
修了一道绿色的围墙。陡坡上挺拔的松树高高矗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这里是小城的边缘,寂静而冷清。松林在低语,春天的大地在复苏,散发着潮湿的
泥土气息。同志们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的。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
过上美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保尔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
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要抓
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
断。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墓。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gangtielc/gtlc12.html]

A said...

More popular translation: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那么,在他临死的时候就可以这样说,我整个的生命与精力已经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